食品軟化水設備過去10年,我國城鎮化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改變了城市的面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此同時,與城市外部景觀相比,城市基礎設施還非常薄弱,作為城市靜脈的城市排水管理和污水處理同樣存在著很多問題,包括排水管網缺失、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城市內澇等在內的城市水患,也成為典型的城市病之一,困擾著城市的發展。 中小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現狀 參與調查的17個中小城市(均位于我國中、東部省份),包括18座污水處理廠。其存在問題首先表現在統籌建設管理上存在局限:目前中小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多數局限在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上,而污泥處置、再生水利用、雨水利用、內澇防治等缺少投入。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單位分散、管理單位及管理形式分散,自來水公司、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水務局、環保局是主要的建設和管理單位,占比相差不大。 在污泥處理方面,41.18%的中小城市污水處理廠直接將含水率80%的污泥衛生填埋,只有少數污水處理廠采用焚燒、堆肥等處理方式。再生水回用方面,76.67%的污水處理廠回用量為零。 首先,在中小城市排水管理上普遍存在多頭治水,如建委管項目,環保局管污水處理廠,城管執法局管監察等,沒有一個部門系統地負責排水管理和污水處理問題,多頭管理的同時又造成很多事情沒有主管部門。 其次,規劃、設計能力嚴重滯后。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的設計思路、規范等,基本沿用大城市建設的原有經驗,而缺少針對預防城市水患的改進和針對中小城市發展特點的改變。如排水體制選擇機械,管網設計標準低,雨水徑流減排技術等雨洪利用技術得不到應用;污水處理廠設計照搬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設計思路,缺少針對工業廢水排放的處理設施,缺少針對中小城市水質、水量波動大情況的應對措施,污泥處置和再生水回用不能同步規劃等。 參與調查的城市中只有4個城市有城市雨水處理、利用規劃,并在“十二五”期間有城區回用水規劃,約占總城鎮數量的24%。近幾年,中雨以上出現城市內澇的城市有15個,占比為88%。 大部分中小城市污水處理廠受工業廢水沖擊較大,55%的污水處理廠每天、每周或每月受到較為嚴重的水質沖擊。水量沖擊也值得關注,下雨時(中雨以上),污水廠進水量增加超過正常值20%以上的有7座,超過正常值50%以上的有4座。 后,重建輕管現象普遍。目前中小城市在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管理上普遍存在缺少日常巡視、養護、維修等問題,缺乏專業排水管理能力和設施運營能力。對突發事件的管理常處于被動應付狀態,缺少防控機制和應對措施。日常管理法律責任主體不明確,缺少執法依據,執法力度明顯不足,如很多中小城市都存在大范圍的污水灌溉,但都說不清該由誰來管。特別是對于水污染的重災區——工業園區的管理,更是缺少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和環境安全預警、應急防控對策。 電子超純水設備 參與調查的城市有47%無管網管理費用,需要在出現問題時,臨時向財政申請費用;每年有固定的養護費用預算的只有25%,有固定的大修和翻新費用預算的有17%。
|